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行政执法公示

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情况

发布日期:2024-06-11   来源:

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沧州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协调机制办公室的部署要求,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和《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意见》等法律文件要求,坚持“打防管控宣”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全市反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沧州市反诈工作排名全省第一。

一、打击治理情况

(一)重拳打击成效显著。市公安局持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2023年以来,全市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和抓获电诈犯罪嫌疑人同比分别上升18.4%和31.9%,发起全国集群战役4起,先后破获任丘、运河、南皮、献县等地9起部督电诈案件,得到省公安厅高度认可;金融机构和通信部门不断优化风控模型,推送全市公安机关可疑涉诈线索100余条,成功打掉涉诈团伙29个;市检察院与市公安局建立长效机制,定期通报各县市区检察院起诉诈骗及关联犯罪情况,提升全市涉诈犯罪起诉率。2023年以来,全市起诉电信诈骗和关联犯罪嫌疑人同比分别上升了42.3%和39.2%,全省排名第一。

(二)缅北回流打处有力。市公安局组织精干力量,从云南边境抓获缅北境外诈骗窝点犯罪嫌疑人85名,全力开展突击审讯和案件串并,加强会商研判,实现案不漏人、人不漏罪、罪不漏证,提高办案效率和司法公信力;同时,完善固定证据,深挖扩线,拓展打击蛇头和非法偷渡人员,有效打击了境外诈骗团伙的嚣张气焰,为全市下一步开展境外打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追赃挽损大幅提升。市公安局始终将追赃挽损作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三尽三必”(应止尽止、应冻尽冻、应返尽返,每警必止、每案必研、每月必返)工作要求和30分钟内及时止付与涉诈分子抢时间、比速度、争效率,全力追赃挽损,减少群众财产损失。2023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出重拳、下狠手,打团伙、铲窝点、斩链条,积极为受骗群众破案追赃,组织被骗资金集中返还活动16次追赃挽损率达20.7%,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第一梯队,全面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四)行业治理稳步推进。市平安办印发《沧州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实施方案》,市县两级均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反诈领导小组,牵头推进打击治理工作,全面提升打击治理效能;市公安局搭建“两卡”模型,在全市3409家银行和运营商营业网点全面部署使用,打破各银行和通信网点之间信息不共享的壁垒,全市涉案“两卡”数量逐步下降,治理管控成效明显提升

(五)见面预警劝阻快速高效。市公安局联合各级金融机构不断优化资金预警劝阻工作机制,逐人开展见面劝阻,及时全量账户查询和保护性管控,有效保护群众财产安全。2023年以来,全市见面劝阻3.59万人,挽回群众财产损失1100余万元,尤其是今年以来,全市未发生预后被骗情况,预后被骗率为0,始终保持全省领先,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学习。

(六)涉诈重点人员管控有力。各级党委政府会同公安部门积极开展涉诈重点人员摸排管控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干部“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摸清底数、掌握动向、逐人建档,积极联合家属开展教育劝返,截至目前,全市劝返率达92.8%;同时,采取分类防控,对于具有出境从诈风险人员,公安机关会同铁路、民航、出入境等部门和单位,加强审查拦阻,落实法定不准出境措施,有效防范了涉诈重点人员在境外参与诈骗犯罪活动。

(七)反诈宣传防范初见成效。市公安局强力推进“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推广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全市安装注册率达48.6%市公安局、教育局对在校学生联合开展反诈宣传教育活动,覆盖学生群体达60余万人;团市委、市发改委邀请反诈中心专家为在职员工和青少年举办普及识诈防骗知识讲座,受众人群达上万人;市委网信办积极开展“冀网同心、全民反诈”专项行动,利用网络开展反诈宣传125次;四大通信运营商向广大市民发送防诈预警短信上百万条,全面提升反诈宣传覆盖面。今年以来,全市电诈发案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7.63%,群众识骗防骗意识逐步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一)发案依然高位运行2023年以来,全市电诈警情有所下降,但在全部刑事警情中占比较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从发案地区来看,运河区、任丘市、渤海新区黄骅市、河间市、沧县人口较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发案总量较大;从发案类型来看,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网络贷款、冒充电商物流客服、冒充熟人、企业老板等诈骗类型占电诈发案68.5% ;从易受骗群体来看,家庭主妇、无业人员、个体经营者、进城务工人员为易受骗群体,女性偏多,特别是80后、90后的青年群体占比达73.6%。

(二)涉诈黑灰产问题突出。2023年,全市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沧州银行、移动沧州分公司、联通沧州分公司均因涉诈“两卡”管控不严,多次被省机制办通报。全市部分金融通信营业网点责任意识不强,管控不到位,治理存在漏洞,不法分子趁机开办“两卡”,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直接导致涉诈“两卡”线索数量增加,长此以往更甚于形成犯罪洼地,加剧涉诈黑灰产泛滥风险。

(三)技术反制有待加强。目前,全市银行之间、通信部门之间仍然存在数据孤岛现象,曾出现多例外地人员流窜多个营业网点非法开办“两卡”,因发现拦截不及时,造成嫌疑人流窜至外省市,增加打击困难;涉诈域名网址快速封堵不畅,资金风险监测、洗钱通道查控模型不完善,事前预警、事中感知、事后拦截水平不高,对于工作中发现的涉诈线索不能有效处置,影响了打击治理工作质效。

三、下一步工作

(一)发挥协调机制作用。依托沧州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压紧压实行业监管责任,密切部门间沟通对接,形成工作整体合力。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落实红黄牌警告和重点地区挂牌整治制度,建立职责清晰、协同联动、衔接紧密、运转高效的打击治理体系。

(二)保持严打重罚态势。紧盯现发案件,发生一起、研判一起、打处一起;紧盯部督、省督、百万以上和重大影响的四类重特大案件,逐案成立工作专班,全力斩断“人员链”“资金链”和“利益链”;立足境内打境外,积极探索境内外打击新路径;持续开展“断卡”行动,对涉诈“两卡”犯罪线索,快研判、快落地、快打击,在短期内大幅削减涉诈“两卡”数量

(三)深化源头治理管控。组织各商业银行、四大运营商强化源头治理,落实警银、警信研判会商机制,严格审核把关新开“两卡”;加大涉诈重点人员审查力度,建立“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严格依法列管列控,落实法定不准出境措施,将涉诈重点人员拦在境内、控在当地,提升源头管控质效。

(四)构建全方位宣防体系大力开展反诈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全面推广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系统内部零发案、关联人员全覆盖、服务对象不遗漏”为目标,常态化开展反诈宣传活动利用“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纵深推进全民反诈宣传;联合教育部门深入开展反诈宣传进校园,加强德育教育、法治教育,避免在校学生参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